纯粹理性批判-批判

康德的《纯粹理性批判》之所以称为“批判”而非“理性论”,是因为康德的核心目的是对理性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审视,而不是单纯地展示理性如何发挥作用。因此,“批判”一词强调了康德对理性使用的界限、合法性和可能性的探索。

批判了什么?

康德在《纯粹理性批判》中批判了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理性对知识的无边界扩张

    • 康德认为,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家(如笛卡尔、莱布尼茨、斯宾诺莎等)往往将理性视为一种可以追求绝对知识的工具,试图通过纯粹理性推导出关于世界、上帝、灵魂等的绝对真理。然而,康德认为理性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这些绝对的、超越经验的知识。他批判了理性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“过度自信”,即认为纯粹理性可以超越经验范围来了解这些超验的(超越经验的)事物。

    例如,理性可能会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、灵魂的不朽等问题,这些超越了人类经验的知识是无法通过纯粹理性获得的。康德的批判在于揭示理性这种无边界扩张会导致悖论和错误。

  2. 理性与经验的关系

    • 康德批判了“理性先行”的思想,主张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论的结合。也就是说,理性不仅仅是通过经验获得知识,而是具有一些先天的结构(如空间、时间、因果律等),这些结构塑造了我们对经验的理解。康德批判了那些过于依赖经验主义的学派(如洛克、休谟),同时也批判了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完全来源于理性本身的观点。康德主张理性和经验应当共同作用,理性是先天的,但依然受到经验世界的限制。
  3. 形而上学的合法性

    • 康德还批判了形而上学本身的合法性。传统的形而上学尝试通过理性推导出有关上帝、自由、永恒等问题的普遍真理,而康德认为这些问题是理性无法解决的,因为它们超出了任何经验的范围。他提出了著名的“不可知之物”(noumenon)概念,认为人类理性只能接触到现象(phenomena),而无法接触到事物本身(noumena)。这就使得传统的形而上学探索成为不可验证和不合法的。
  4. 理性对世界的构建作用

    • 康德在批判理性时并不是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,相反,他强调理性对世界的构建作用。康德提出,“我们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世界,而是通过先天的认知结构来构建我们的经验世界。”他通过这点批判了过于消极或过于依赖经验的哲学观点。理性有能力构建出可知的经验世界,但它只能在经验的边界内发挥作用,不能超越这些边界。

为什么是“批判”而不是“理性论”?

  1. 哲学的批判性方法: 康德的“批判”并不意味着否定理性,而是强调审视、反思和限定理性的能力。康德的目的是“批判”理性,在于明确理性能够做什么,不能做什么,理性如何受到经验的限制,以及它如何与我们的感官经验互动。这种批判性的反思使得康德的哲学不同于以往单纯描述理性作用的“理性论”。
  2. 强调理性界限: 康德通过批判,特别是先验批判,厘清了理性的范围。通过这种方式,他明确了理性既不是万能的,也并不无限制地可以推演任何事物的绝对真理,而是有其边界和条件。这种批判帮助哲学界认识到理性和经验的关系,避免了无端的形而上学推理。
  3. 启蒙时代的“批判精神”: 康德的批判哲学也与启蒙时代的思想氛围密切相关。在启蒙时代,批判思维是反对宗教迷信、封建权威和传统教条的重要方式。康德的《纯粹理性批判》继承并深化了这一精神,不仅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,还批判了过度理性化的知识构建方式。

总结:

《纯粹理性批判》中的“批判”指的是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审视和界定,他通过“批判”帮助理性认识到它的边界,从而避免理性对超越经验范围的问题做出无根据的推断。康德的批判不是对理性的否定,而是明确理性的正当使用范围,提供了理性在经验世界中的构建作用,同时揭示了其在面对形而上学问题时的无能为力。